<span id="xbxj5"><nobr id="xbxj5"></nobr></span>
      <address id="xbxj5"></address>
      <form id="xbxj5"></form>

      <noframes id="xbxj5">
      站內搜索
        加入收藏
      首頁 >> 應急管理 >正文

      立足新起點 推動應急管理新發展

      2022-05-30
      來源:中國安全生產 作者:山東省應急管理廳 譚清順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在新的起點上,應急管理工作要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征新要求,貫徹新發展安全理念,在危中覓先機、變中開新局。開啟新征程,在穩定山東省經濟社會建設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守安全排頭兵。

       

        強本固基,培育的應急安全文化筑牢防線

        

      安全文化是社會安全發展的靈魂。在全媒體時代,應急安全文化在借助主流傳統媒體傳播的同時,也要運用好新媒體的優勢,樹牢公眾的應急安全意識。一是教育內容要“全”。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公眾的應急安全意識也需及時跟進。要加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安全生產重要論述精神的宣傳,推進應急管理政策法規和科學應對自然災害、應急突發事件救援、安全生產防范、消防常識、防災減災救災等內容的科普,增強公眾的應急安全防范意識。二是教育形式要“多”。新媒體時代,媒體格局、傳播方式都發生了變化,應急安全宣傳要開展多渠道、全方位、常態化的教育和依托網絡化、動漫化的現代新媒體網絡教育,讓應急管理政策法規和安全科普知識真正在企業、農村、社區、學校、家庭中開花結果,使教育形式更新穎。三是教育涵蓋面要“廣”。安全防范重在落實。各級黨委政府要將應急管理教育培訓納入國民教育、干部教育培訓和精神文明建設體系中,實現統籌規劃、同步推進。社會各級部門也應主動開展應急安全教育,拓展應急安全教育空間,鞏固教育覆蓋面。四是技能培訓要“實”。應急管理部門要加大對應急安全技能培訓力度,省級每年組織業務培訓和大比武活動,市縣兩級發揮業務骨干帶動效能,開展大型群眾性應急安全演練現場觀摩,提高公眾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五是科普場館建設要“活”??破請鲳^的建設能夠在伴隨音樂、動畫、實物的潛移默化中,輕松有趣地激發人們對應急安全的好奇心。場館建設可采取政企結合的路子,政府依托現有培訓基地、科技場館等,建立應急科普基地和流動應急安全科普場館。同時,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網上科普宣教平臺和應急管理虛擬體驗館,讓應急科普場館凸現出最大效能。

       

      運行順暢,構建的應急指揮體系權威高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各類矛盾和風險易發期,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惫P者認為,在新發展階段容易出現一些無法預測的重大突發事件,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一是明確各級應急指揮機構權責。遇重大突發事件時,常常是多層級政府、多領域聯動參與處置。在權責上,省市縣三級應急指揮機構要權責分明,根據突發事件等級性質,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原則,處理好屬地政府與上級政府、分類管理部門之間的權責關系。當屬地指揮機構無法應對應急突發事件時,可向上級指揮機構請求支持,上級指揮機構方可介入,此時指揮權與責任歸屬上級指揮機構,避免推諉扯皮,責任不分。二是建立高效的應急指揮中心。以山東為例,各級應按照《山東省重大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建設規劃》要求,升級應急指揮中心平臺,形成覆蓋全領域、貫通各層級的現代化、信息化應急指揮中心,實現重大突發事件信息共享、互聯互通,及時為本轄區常態下的應急管理和非常態下的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提供基礎信息和指揮技術支撐。三是構建靈活的移動應急指揮平臺。重大突發事件現場情況復雜,需要現場的實時指揮。移動應急指揮平臺具備衛星通信、視頻監控、指揮調度、數據傳輸、無線對講等功能。在處置中,可將現場和指揮中心之間數據、視頻、語言信息實時傳輸,實施現場指揮調度、現場采集信息與指揮中心聯網,構成前后方一體的應急指揮調度體系,為決策層第一時間決策。同時,各級指揮中心上下聯動,實施聯合處置指揮。四是發揮專家團隊支撐作用。省級根據各行業建立分領域應急安全專家團隊,市縣兩級成立應急安全技術專家骨干。專家隊伍可為應急管理提供決策建議和技術咨詢,研究決策應急管理重大事項,協調解決應急安全問題,開展各類突發事件的風險評估和情景推演,在遇重大突發事件時發揮支撐作用。

       

      緊貼實戰,編制的應急救援預案翔實精準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應急管理職能范圍廣、涉及的行業突發事件多,各類預案在制訂中要立足實際、緊貼需求。一要體現“應急救援精神”。應急救援處置是一個快速化、規?;倪^程,必須迅速、準確和有效,在各類預案制訂中要體現“應急”這一要求,切實讓“應急救援精神”統領和貫穿預案制訂全過程。二要遵循法規政策。任何分類應急救援預案制訂,都不能偏離應急管理政策法規。在政策法規的牽引下,編制的預案要形成一個完整、規范性強、具有統領性的文件,做到有據可依、有章可循,為重大突發事件應急救援提供法律保障。三要內容翔實可行。各類應急救援預案的制訂指導性、操作性要強,內容在編制原則、事態研判、信息報告、目標任務、職責分工、裝備保障、處置方法、危險源管控、現場預警、安全防范、措施要求等要素上要齊全、翔實,使編制預案的每項要素都切實可行。四要突出“兩個”作用。預防作用。預案是為了全面提高應對公共突發事件的能力,切實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評價、早控制”,為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提供切實可靠的應急保障。應對作用。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為政府提供緊急應對需要的組織指揮體系、動員組織社會力量的方法、保障和救援的措施、善后恢復的機制等操作的程序,及時控制和最大限度地減輕事件造成的危害和影響。五要開展預案演練。省市縣每年重要時間節點,組織針對性演練,提高應急人員對預案執行程序的了解程度和實際操作技能,并檢驗預案和行動程序,評估應急人員的整體協調性,為重大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奠定基礎。

       

      集中統一,搭建的應急物資儲備保障體系功能強大

       

        “救援未動,裝備先行”。建立統分結合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確?!叭珪r保障、隨時保障、應急保障”。一是優化物資儲備設施布局。物資儲備可采取“政、企、社”結合的路子,實行分級分類儲備。省級建立救災物資中心庫和綜合應急物資倉儲基地,在重要地區建立物資代儲庫;市級結合區域突發事件特點,建立綜合應急物資倉儲庫;縣級可依托地方綜合性物流中心、國有糧食庫或產能企業倉庫,統籌建設綜合應急物資倉庫;重點沿黃城市根據防汛物資儲備需求,建設綜合性應急物資倉庫;可分行業部門根據保障需求,建立行業綜合性應急物資儲備倉庫;社會化儲備隨時掌握協議代儲企業及個人倉儲情況,做到隨時征用、隨時調配。儲備形成省級為支撐,市級為依托、縣級為基礎、企業為輔助、社會化為補充的山東省應急物資儲備格局。二是擴大重點領域物資儲備規模。各儲備庫根據本區域歷年突發事件的特點,確定物資儲備重點。生活保障類,重點儲備2大類4中類10小類物資,確保受災人員在24小時內得到基本生活救助;醫療衛生類,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日均醫用物資消耗上限,儲備安全防護、緊急醫療救護、衛生防疫、藥品疫苗等物資;搶險救災類,在森林火災、危險化學品事故救援、礦山事故救援、防汛抗旱、地震救援等方面,儲備現場管理與保障、工程搶險與專業處置、生命救援與生活救助三大類物資;特殊稀缺類,針對市場稀缺、購置價值高,以政府實物儲備和專業隊伍儲備為主,對短期內急需的工程機械裝備,可通過社會化方式儲備。三是提高應急物資儲備管理水平。應急儲備物資技術狀態良好是處置各類重大突發事件的重要基礎。物資儲備實現信息化管理,對人員、設施、物資、裝備全方位數字化管理,實現統一規范的物資資源庫。全省統一分類編碼和命名規范,涵蓋省、市、縣政府實物儲備、企業儲備、產能儲備、專業隊伍能力儲備和社會化儲備。實現動態和產能調整監測預警。對應急物資、儲備庫、隊伍、裝備等信息的動態更新、匯聚和展示實現數據共享,對儲備情況實施全周期動態監測預警。對應急物資生產企業停產、轉產、擴產及重點配套企業等信息,進行產能調整、監測預警。實現調配智能化。借助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移動互聯、區塊鏈等技術,實現物資需求、調撥、運輸、緊急生產、分發配送、征用、捐贈全流程全景視圖,為后續決策提供輔助支持。

       

       保障有力,打造的應急救援力量素質過硬

       

        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只有在信息化上占據制高點,才能抓住應急救援先機,贏得優勢、贏得安全、贏得成效。一是在建設思維方式上,專業救援力量需共享信息,形成綜合感知、實時指揮、精確保障、全維防護、聚焦救援于一體。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要以提高信息應急救援力為牽引,更新思想觀念,確立系統思維、關聯思維、非線性思維,遵循信息作用原理,在救援力生成各個領域注入信息元素,提高隊伍信息化水平。二是在裝備配備管理上,應急救援隊伍涉及多行業,裝備按其適用性、具體功能、使用狀態等種類繁多、功能不一,呈現出日常應急和戰時應急、通用性和特殊性、智能化和數字化相結合的特點。裝備是應急救援的有力武器,各專業隊伍要根據各自擔負的救援職能,科學配備裝備數量、購置品類,堅持“急需裝備必須配備、重要裝備優先配備、通用裝備合理配備”的原則,避免出現重復配備、多方儲備的格局。三是在保障效能提升上,應急救援隊伍要定期組織救援演練,可按照桌面推演、實戰演練的方式推進。通過演練可磨合機制,澄清相關機構、組織和人員的職責,改善機構、組織和人員之間的協調問題;可鍛煉隊伍,促使隊伍人員進行實際操作,提高隊伍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實際操作技能。


      【責任編輯:cheng】
      国产亚洲福利AV综合导航

          <span id="xbxj5"><nobr id="xbxj5"></nobr></span>
          <address id="xbxj5"></address>
          <form id="xbxj5"></form>

          <noframes id="xbxj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