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做應急管理高質量發展領頭羊 ——廣東省佛山市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紀實
2021-10-19來源:中國安全生產 作者:特約記者 楊志剛 通訊員 冼碧玲
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戰略決策。作為融入世界的制造業基地、敢為人先的改革先鋒城市,廣東省佛山市將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作為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應急管理體系優勢,從提高應急指揮能力、統籌協同能力、安全風險管控能力、應急處置能力入手,大力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初步構建了“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極點城市、全省地級市高質量發展領頭羊營造良好的安全環境。
新組建的佛山市森林消防綜合救援隊
參加廣東省首屆森林消防業務技能大比武并勇奪團體總分第一名
高站位總攬,提高應急指揮能力
應急管理工作大多為急難險重的突發事件,任務量大、涉及面廣,通常還需要跨部門、跨層級、跨機構、跨領域的協同整合。為此,佛山市委充分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全市應急統籌和指揮能力,在應急管理和處置突發事件過程中做到謀定而后動,從而從戰略全局作出科學長遠的謀劃、決策和執行,有效應對各種安全風險挑戰。
健全應急指揮中樞機構。為有力應對各類突發事件,佛山市委、市政府對市突發事件應急委員會(以下簡稱市應急委)進行調整。新調整的市應急委具有以下六個特點。一是職責增強。市應急委全面落實上級關于應急管理工作的決策部署,統籌協調全市應急管理工作重大事項;分析研判較大、重大和特別重大突發事件全局性風險,組織協調較大以上突發事件應對工作;指導市級有關部門和各級政府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應對工作機制、開展突發事件應對工作。二是規格升級。市應急委由原市長任主任調整為第一主任由市委書記兼任,主任由市委副書記、市長兼任,副主任由原3人調整為6人,由市委副書記,分管應急管理、衛生健康、公安工作的市領導,佛山軍分區分管領導,市應急管理局局長兼任。三是覆蓋面擴大。將原43個成員單位調整為55個,將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等納入市應急委成員單位。四是權威性提高。市應急委辦公室設在市應急管理局,主任由市應急管理局局長兼任,辦公室可根據突發事件應對工作需要,要求市公安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衛生健康局等參加。五是明確了市應急委和下屬專項協調機制的關系。市安全生產委員會等9個議事協調機構不再作為市級議事協調機構管理。在平時,9個議事協調機構運行機制保持不變,各自統籌本領域有關工作,落實各項應急管理工作要求。在戰時,發生較大以上突發事件后,將各專項工作協調機制納入市應急委統一組織指揮體系,由市應急委對各議事協調機制及其成員發號施令,實行統一指揮、統一調度。六是更加協同高效。市應急委明確了突發事件應急響應、會商研判及處置、信息報送、信息平臺、應急力量建設、物資保障等工作機制。重點明確了各類突發事件的會商研判暨處置牽頭部門,其中自然災害、事故災難類突發事件由市應急管理局負責,公共衛生類突發事件由市衛生健康局負責,社會安全類突發事件由市公安局負責。
高規格統籌應急管理。一是全面加強黨對應急管理工作的領導。佛山市將原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市應急委主任調整為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分別擔任市應急委第一主任和主任,從市委層面統一領導全市應急管理工作,統籌協調全市應急管理工作重大事項,研究解決應急管理重大問題,體現了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地位,從戰略高度、全局視野領導應急管理工作,更好地發揮新時代應急管理體制優勢,有效應對大災、巨災。二是市應急委的功能定位更加明確。把市應急委作為統領四類(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類)突發事件的指揮統籌機構,并將市安全生產委員會等9個協調機構調整為市應急委框架下的專項工作協調機制。當突發事件發生后,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以市應急委名義發號施令,對全市應急管理和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實行統一領導、統一部署、統一指揮,提高了應急管理的權威性。三是應急管理部門統籌作用得到高效發揮,市應急管理局局長擔任市應急委副主任(機構改革前副主任均為市領導),并兼任市應急委辦公室主任。這一調整,明確了市應急管理局在全市應急管理工作中的綜合部門地位,在市委、市政府的充分授權下,履行全市應急管理工作綜合職責,能夠充分發揮應急管理部門的綜合優勢和行業部門的專業優勢,在組織架構上建立了“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
立足大應急,提高統籌協同能力
佛山市著眼“全災種、大應急、大救援”,整合市安全生產委員會、市減災委員會、市森林防滅火指揮部、市消防安全委員會、市防汛防旱防風指揮部、市抗震救災指揮部、市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聯席會議、市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市大面積停電事件應急處置聯席會議9個專項議事協調機構,大力提高全市應急管理工作的統籌和協同能力。
佛山市開展安全宣教“五進”幫扶暨防溺水應急志愿服務活動
應急管理職責更加明晰。佛山市安委辦會同市委編辦,共同建立應急管理職責分工協調機制,應急管理部門在整合自然災害防抗救、安全生產監管等職責基礎上,按照“測、報、防、抗、救”適度分開的要求,推動防災減災、安全生產、森林防滅火職責全面納入相關部門“三定”規定,進一步明確應急管理部門與自然資源、水利、發改等部門在森林防火、防汛抗旱防風、救災物資儲備等領域的職責分工。
安全生產責任體系更加完善。為推動安全生產“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落實,佛山市實行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同時擔任安委會主任“雙主任”制,實現市、區、鎮三級安委會“雙主任”制全覆蓋。機構改革后,在廣東省率先出臺《佛山市有關單位安全生產工作職責》,厘清了49個部門的安全生產監管責任,對于現行法律法規尚未明確但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新行業、新業態,如電動汽車充電樁、校外培訓機構、通信業及通信設施建設、“低慢小”航空器、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地下管線、物業區域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安全、網絡預約出租車等,均逐一明確責任部門,對于農村建房、大型商業綜合體、高風險旅游項目、村級工業園區整治等存在爭議、職責交叉的情況,明確了牽頭部門,從源頭上厘清部門的安全職責。
安全生產督辦問責更加到位。一方面,發揮約談督辦的警示教育作用。針對生產安全事故多發領域,佛山市安委辦加大督辦約談力度,就涉摩電道路交通事故頻發、企業生產安全事故高發、事故統計等問題約談了有關區和部門。嚴格落實重大事故隱患掛牌督辦制度,定期排查重點行業領域重大事故隱患,以“市長督查令”強力推進隱患整改。深化鎮街安全生產掛牌督辦工作,每年選取安全生產問題突出的鎮街作為市政府安全生產掛牌督辦對象,實行逐個掛牌督辦,并從每個鎮街選定2~3個行業領域,開展重點整治攻堅。另一方面,發揮巡查督導和事故調查作用。針對三水區樂平鎮事故多發頻發勢頭,市安委會組織應急、交通、住建等部門,對樂平鎮開展為期3天的“解剖麻雀”式專項巡查督導,約談了當地黨委政府、有關部門等主要負責人及相關負責人共26人,實地檢查了12家企業、4個建筑工地,以及5處隱患路段的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情況。修訂《佛山市安全生產“一票否決”制度》,擴大否決范圍和標準,建立安全生產檢討和誡勉談話制度;出臺《較大生產安全事故調查和處理工作指引》,加大事故責任追究力度,做到以事故責任追究倒逼安全生產責任落實。
突出解難題,提高風險管控能力
提高安全風險管控能力是推進應急管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佛山市從源頭防控安全風險,解決安全風險管控中出現的突出難題,做到早研判、早發現、早防范、早化解。
創建城市運行綜合監測預警中心。佛山市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打造城市安全運行監測中心,作為城市安全運行管理的“中樞大腦”,平時是城市安全運行的綜合監測預警中心,戰時是防、抗、救相結合的應急指揮中心。目前,城市安全運行監測預警中心已完成了九大監測專項建設,布設近2萬套前端傳感器,構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等領域全域覆蓋的立體化感知網絡。同時,整合匯聚全市34個單位、7492.8萬條基礎數據及超過22TB的物聯網數據,對城市安全運行的薄弱環節和部位進行耦合、疊加、衍生風險分析,以“城市安全風險一張圖”的方式,呈現多因素、多災種、多環節、全過程的綜合風險評估結果。此外,組建了50多人的專業運營團隊,進行7×24小時值班值守、監測預警和綜合研判,成功處置包括臺風、森林火警、燃氣泄漏、電梯困人等2586起不同類型的監測預警。與清華大學深入開展城市安全發展理論、科技創新與成果應用研究,吸收自然災害、安全生產、城市安全領域的領軍人才,組建“城市安全高端智庫”,建立健全常態化人才培養機制,打造應急實景實戰教學基地,培育本地科研技術創新和服務團隊,圍繞公共衛生、森林火災、防風防汛、危險化學品、地質災害等典型事故災害,為不同部門、不同層級提供全天候、個性化解決方案。該項目被《人民日報》選入《2020國家治理創新經驗典型案例》,被《小康》雜志中國全面小康論壇選為“2020年度中國十大社會治理創新典范”。
安全風險研判會商制度常態化。佛山市應急管理局落實安全風險研判會商制度,鞏固優化月度和關鍵時段安全風險研判機制,督促各區、各部門緊盯重點領域、重點問題,加大攻堅克難力度,嚴密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一是加大系統防范道路交通安全風險整治力度。成立市系統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風險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制定了《佛山市系統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風險工作方案》,明確全市21類風險、75項主要任務。二是強化危險化學品安全綜合治理。狠抓安全防范工作落實,深入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整治,細化執行《佛山市危險化學品領域常態化工作指引》,全面推廣《危險化學品企業重大危險源安全包保責任制度》,以?;髽I現狀“大梳理”、安全“大約談”、宣傳“大引導”、企業“大自查”、層級“大督查”為抓手,全方位深入開展涉?;奉I域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活動。三是深化高風險企業監督管理。從事故情況、執法檢查、隱患排查三方面,全面系統分析2020年工貿行業系統風險,撰寫《佛山市工貿行業系統防范化解安全生產風險對策研究報告》,制定了全市非煤礦山、冶金等工礦商貿行業、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監管工作方案。
有力應對自然災害防御。一是強化事故災難應急準備。嚴格落實24小時“值班帶班”制度,加強常態化應急演練和實戰實訓,全市428支共14018人的應急救援隊伍已全部登記造冊。加強與佛山軍分區、武警第七支隊等駐佛部隊溝通聯系,探索建立應急救援物資軍地代儲制度,深入推進軍地應急聯動機制。二是強化臺風暴雨防御應對。進一步壓實三防責任,全市共落實防汛行政責任人1074名和村級網格責任人965名,以“會商、預警、督導、值守、轉移”為抓手,健全完善三防工作機制,全市共派出243個檢查組,排查山洪和地質災害、削坡建房、沿河低洼區、鐵皮屋及建筑工地等重點領域,對全市登記在冊的135處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全覆蓋”巡查核實,做到“一隱患一方案”。充分利用“智慧安全佛山”項目的三防指揮系統對短臨強降雨,臺風“查帕卡”的路徑、風力等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形成每1小時、3小時監測分析報告,科學、高效做好防御應對。三是強化森林防火工作。深入開展“清墳邊、清林邊、清地邊、清隔離帶和清旅游景區內可燃物”“五清”行動,對易發森林火災連片山嶺及時開設防火隔離帶,從嚴落實“包山頭、守路口、盯重點、簽責任、打早小”工作要求。目前,全市未發生重大森林火災事故。
著眼四創建,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應急處置能力是應急管理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佛山市通過加強應急指揮、健全應急預案、打造救援隊伍、提升應急救援力量社會化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快速反應和處置能力。
佛山市應急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魏鈺(右一)
為2021年佛山市“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活動暨搭應急救災賬篷比賽致辭
創建三級聯動應急指揮通信系統。佛山市參考軍隊指揮信息系統的C3I系統(即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理念,運用多種通信鏈路和各類融合通信設備,創建“事故災害一線、現場指揮部、后方指揮中心”三級聯動的應急指揮通信系統,形成“通信中心、指揮中心、保障中心”三位一體的應急保障體系,打通“市、區、鎮、村”四級應急指揮網絡。對全市近2萬名基層一線應急責任人和應急信息員實現扁平化指揮調度,通過“智安佛山”微信小程序,精準推送風、雨、水情信息,一鍵下達任務指令,實時跟蹤工作狀態,全面提升基層末端快速反應能力,確保應急指揮責任鏈條無縫對接,形成應急管理整體合力。
創建應急預案體系。組織修訂《佛山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佛山市安全生產應急預案》《危險化學品專項應急預案》《工商貿企業專項應急預案》,以及各行業領域專項應急預案。出臺《佛山市綜合應急指揮運行指導意見》,有效整合政府相關部門、企業和社會各類應急救援力量,提高突發事件危機預警和應急救援效率。佛山市安委會、佛山軍分區聯合各駐禪部隊簽署了《佛山市軍地應急救援戰略合作意向書》,并出臺《關于進一步健全完善佛山市突發事件軍地應急聯動工作方案》,推動軍地應急聯動工作向縱深發展。截至2021年6月30日,市、區、鎮三級共落實三防預案58個,村(居)落實一頁紙預案1213個。
創建應急救援隊伍。高標準組建佛山市森林消防綜合救援隊(以下簡稱救援隊),首批100名隊員2個月內集結完畢,組建后僅3個月即在廣東省森林消防技能大比武中勇奪團體總冠軍,組建后僅5個月,救援隊36人跨區出戰,圓滿完成了廣東省肇慶市羚羊峽山滅火任務。加快推進市森林消防綜合救援隊基地營區建設,完成200人森防救援隊伍的組建工作,編制《森防救援隊伍訓練大綱》,強化隊員專業技能和體能訓練,提升隊伍技戰術水平。此外,在疫情防控攻堅戰階段,選派救援隊21人到白云機場承擔轉接入境人員保障任務5000余人次。2021年,第二批100名森防隊員招錄完畢,全市森林消防綜合救援隊已按計劃全部組建完成。
創建應急救援力量社會化機制。佛山市對現有423支社會應急救援隊伍、13683名救援隊員全部登記在冊,建立完善物資投送方式、隊伍調度等應急救援工作機制。對菠蘿救援中心、市運輸公司等市級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給予110萬元專項經費扶持。
美麗佛山謀新篇,應急管理新發展。佛山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繼續以高質量應急管理服務推動經濟社會新發展,奮力譜寫新時代應急管理事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