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產業園模式推動我國應急產業發展的分析
2021-10-12來源:中國安全生產 作者:廣州市委黨?!⊥跤?/span>
2020年防疫抗疫過程中的方艙醫院、防護服、呼吸機等應急物資的大規模應用引起了社會各界對于應急產業的廣泛關注。202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以工信部聯安全〔2021〕48號印發通知并公布《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管理辦法(試行)》,更是進一步推動了應急產業園區的發展。在國家層面對應急產業發展做出具體安排部署后,我國的應急產業產值和規模必將進一步增加。應急產業體系的發展,將帶動上下游產業及相關產業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產業園模式促進應急產業發展
應急產業的發展前景
應急產業是滿足社會在應急管理方面的社會需求的產業,具有綜合性、行業交叉性、產業鏈全等特點。應急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是當前經濟社會快速變化過程中的必然趨勢,是社會產業發展與公共安全體系建設的結果。從起源看,應急產業脫胎于傳統產業,但又不同于傳統產業,應急產業的產業邊界與產業內涵有著相當的模糊性和動態性,與其他產業部門的交叉和滲透較深,是產業融合的重要領域。應急產業是一個跨產業、跨領域、跨地域,與其他經濟部門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綜合性新興產業。從產業類型上說,它涉及裝備制造、新型材料、醫藥醫療、輕工紡織、化學工業、電子信息、通信工程、物流流通、金融保險等,以應急專用產品生產和應急管理服務提供為主。從產業領域來說,它涉及消防產業、安防產業、安全產業、防災減災產業、信息安全產業、公共安全產業、緊急救援產業等多個領域,產業范圍豐富。
發展應急產業既可以為機械、裝備、電子、材料、醫藥、通信等領域提供新的發展空間和經濟增長點,也有可能催生應急救援服務等新的產業形態。據工業和信息化部估算,我國在安全應急、應急裝備、防災減災等領域所提供的專用產品和服務,其年產值規模已經達到近萬億元,且每年應急產業的產值規模增長速度約為20%,高于同期工業經濟平均增速。
產業園區的推動作用
產業園區作為產業聚集的載體,既是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調整升級的空間承載形式,又是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衡量標志,它肩負著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推動城市化建設等重要使命。根據學者對于產業園發展周期的劃分,我國的產業園已經走過生產加工-技術研發-產業升級-產業鏈群的產業狀態,經歷了工業廠房-多用建筑-綠色園區-產城一體的建筑形態,產業園的發展愈發從政府主導向“政府-企業”合作雙贏邁進。在這漫長的演變過程中,產業園通過產業集聚效應推動某一特定產業發展的底層邏輯一直沒有改變。
應急產業發展所遭遇的瓶頸
從應急產業的產業基礎、產業發展趨勢來看,各地應急產業發展也面臨一定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市場資本支持不足,引導扶持政策滯后
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的逐步完善對應急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資本市場的支撐成為應急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在資本支持機制方面,應急產業還主要以政府財政支持為主、民營企業自籌資金為輔,缺少產業化的多種資本支持機制。由于應急產業中交叉產業過多,與其他產業的邊界不明顯,在產業支持政策、產業優惠措施等方面難以貫徹落實;而具有發展應急產業潛力的企業在技術研發、資金支持上存在困難,尤其是大型應急裝備和應急技術研發周期較長,效益回收較慢,應急企業在資金籌措上較難,限制了企業發展的步伐。
從各地應急產業的產業集聚化發展來看,由政府主導的應急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區占多數,以龍頭企業為主導、部分中小企業參與的方式進行;中小型企業產業化發展不足,對應急科技的資金支持不足。應急產業作為先導性產業和新興戰略性產業,其中的各類中小企業具有生產及時、供應迅速、靈活性強等特有的優勢,產業轉型快,發展成本低,應該成為應急產業領域的主力軍。
應急裝備技術水平低,重要應急設備技術落后
經過幾年的高速發展,我國應急產業在安防視頻監控、無人機、應急機器人、航空救援、應急救援包等方面發展迅速,部分產品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市場占有率逐步提高,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是科技含量不高。應急裝備水平提升較快,大型應急救援設備生產穩定,但這主要是在傳統制造業上的簡單升級和轉化,技術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不高,特別是關鍵應急裝備如水上應急設備、山地小型救援設備以及綜合應急指揮設備等,難以適應不同地域應急管理需要,直接影響了應急處置效果。其次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除了少數龍頭企業外,大多數應急產品的科技含量不夠,缺少核心競爭力,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處于劣勢地位。再次是關鍵設備依賴進口。如礦山井下關鍵救援、避險,醫療檢測,生化、核輻射防護等設備、裝備生產領域均嚴重依賴進口。在一些安全生產和應急救援的重大基礎技術和關鍵性技術上研發不足,應急管理和應急救援方面的先進技術、集成技術及其推廣應用比較緩慢,一些應急產品生產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更多停留在“模仿”和“升級”層面。
應急市場需求不足,應急市場服務亟待整合
首先,應急產品推廣不足,對市場整體培育開發不夠。從近年來的應急裝備與技術展來看,應急產品需求和服務對象較為狹窄,尤其是大型專用設備需求不足,除了軍隊、武警、公安、消防等應急救援部門外,其他應急產品需求主體不明確,用戶粘合度低,長期用戶少,生產目的不明確。一些公共安全部門對應急產品的市場化配置機制建設不足,市場對接平臺不完善,應急產品目錄、標準與需求脫節,生產、儲備、使用等環節銜接有困難。其次,應急產品市場培育不足。應急管理部門作為應急產品的直接購買者和儲備者,也不可能容納所有應急產品和物資。因此,如何培育社會化應急產品市場成為當前應急產業發展的重要任務。在突發事件處置過程中,會突然產生對應急產品的大量需求,進而造成短期缺乏,但是平時產品需求較少。這種不確定性給應急產業市場培育帶來很大的挑戰,成為應急產業均衡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需要進行市場化調節,大力培育和拓展公共安全需求。最后是產學研脫節。我國雖然有著豐富的高校和科研資源,但是應急產業的科技轉化率低,產學研協作機制運轉不流暢,應急科研成果的轉化渠道狹窄,缺少具有影響力的技術開發成果。
我國發展應急產業園的未來方向
我國應通過打造產業龍頭企業和應急安全產業示范園區的方式,推進應急與安全產業集聚發展,推動城市安全領域的供給側改革,以產業思維推動城市公共安全體系建設,全面提升城市公共安全保障層級。
定位上:形成多功能綜合應用的“安全谷”
各地努力將產業園向國家公共安全應急綜合性實戰化應急培訓演練、應急物資裝備研發制造基地的“安全谷”方向打造,同時依托“安全谷”建設國家級應急物資綜合保障平臺、打造國家級應急產品展示中心和國家級應急雙創孵化平臺。圍繞應急產業科技研發與學術交流、應急產業技術與產品交易、應急產業監管大數據和應急產業裝備生產制造,積極創建一批國字頭的試點,大力建設國家級應急產業創新中心、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國家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國家級標準化園區。
縱深上:應急產業園內的全產業鏈發展
未來應進一步發揮各地高科技產業優勢,加強整合應急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資源,創新構建城市安全產業生態圈,搭建應急產業發展平臺。
完善產業體系,夯實產業基礎。應急產業屬于戰略新興產業,是提高應急保障能力的基礎,具有覆蓋面廣、技術性強、跨行業和跨領域的特點。因此,要通過維護應急產業市場秩序,逐漸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應急產業市場體系。由于應急產業的產業鏈較長,包含電子信息、新材料、安全產業、通信技術、機械制造等多個行業和領域,產業標準制定缺失,會導致相關產品和服務難以兼容。
加大應急產業科技創新,推進產業融合集聚發展。根據各地的產業布局特點,加快應急產業科技體系建設。緊緊圍繞應急產業的全產業鏈部署技術創新,加強地震預警、去污機器人、石油儲存及危險品安全防護系統、多種作業環境的專用救援挖掘機、救援保護裝置系統、移動起重設備等技術創新。加快推進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災害救援、地質災害預警預測等應急技術工程化,促進軟件信息、北斗導航、通信工程等高新技術應用于突發事件處置,促進應急產業領域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的示范和推廣應用。
空間上:形成區域產業園聯盟
各地應有效利用不同的區域優勢,積極展開同周邊城市的區域合作,形成區域產業園聯盟。
搭建產業聯盟,建設自己的應急產業園“國家隊”。我國可以以國家中心城市為主導,在所屬的省內發展形成一批層級化、區域化的應急產業園聯盟,有效推動地方資源整合和產業鏈分工優化,成為促進應急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推手。這些應急產業聯盟將從更加專業的角度設置聯盟的組織架構與發展目標,促進地域應急產業特色技術研發、產業發展和應用推廣。同時,中心城市應結合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努力建設自己的應急產業“國家隊”,建立產業示范園區,推動龍頭企業的形成;加大科技研發投入,促進產學研融合,增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